一部稿要經過多少編輯才能成為一本書|劉統《長征》編輯手記
編輯按
//木馬
12月21日晚上,手機突然跳出消息,瞄到「劉統」、「逝世」幾個字眼。匆忙抓起手機,看到熟悉的作者照變成了黑白。頭皮發麻,心下一片涼。
雖然知道劉老師病著,但在每次傳來的消息中,他總是樂觀振奮,照開著玩笑,感慨生病了端午節不能吃粽子,給我們看他時髦的病號服,說私立醫院體驗特別等等。我一廂情願地認定他身體底子好,從不願往壞的方向想。他答應給我們寫新書,未來幾十年,計畫得像已經看見了似的。反而是我們一再說,您注意身體,休養好了再從長計。可沒多久就收到文件,他說病中無聊,先交個序。本是一個學者的收成期,積累和見識都已成匯聚之勢,最終還是沒有衝破死亡的堤防,戛然而止。留下巨大的空蕩的回聲,在人心裡盤旋不去。
《長征》是以劉老師兩次講座稿為基礎編成的。編的時候,要跟他討論從「稿」變「書」需下的功夫,比如加一篇序,再這麼改那麼改。我打電話要挑時機,四周無人才敢開始發揮,萬一社死也死無對證。偏偏電話過去他在逛故宮,背景吵成一團,我們扯著嗓子對著電話互喊,所有準備好的巧言令色都化為無形。他狀態很好,中氣十足,帶著北京人的爽快,有求必應。
《長征》編好了,從編輯思路、封面設計到文案,他都滿意。他不客套,滿意也是扎扎實實的。我們都以為這次愉快合作是下本、下下本書的開始,誰都沒料到,竟然只有兩本書的緣分。
劉統《長征》、《尋路》
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,2021
因為這本書的編排比較特別,出版後社長催我寫編輯手記。我邊寫邊自我懷疑,這東西有人在乎嗎。劉老師走後,我再把手記翻出來看,那段極限趕書的記憶又在眼前閃回。突然慶幸交了作業,讓我能夠用這種方式,為這段短暫的相遇留下一份微不足道但屬於我的紀念。
《長征》編輯手記
文/木馬
社長在群裡丟來了兩個文件,說是劉統老師關於長征的講座稿,看看能不能做成書,書展出。此時離書展不到三個月,手頭早有其他書在趕,如此強人所難,不愧是我社社長。
講座稿自有它的好處,講人話,沒有學究氣,加上劉統老師會講,把紮實研究化入鮮活的語言和故事中,全場精彩抓人,酣暢淋漓。但缺點是容易散亂和單薄,難成書。長征演講一氣呵成,倒不散亂,但講述只能單線程推進,不得不略去枝蔓,對於歷史這棵鬱鬱蔥蔥的大樹來說,難免單薄。
另一重挑戰是,講座稿的刪節版在公眾號「三聯書情」發過,兩篇點擊量都到達了30萬+,是三聯公號迄今點擊量之最。若要做成書,如何跟social media上的文章有區別?收緊的時間線讓難度翻倍,滿頭的焦灼最後化成微信群裡五個字:好的,我看看(笑臉)。
長征講座的讀者反饋
一部稿要經過多少道編輯,才能成為一本書?
對於許多人來說,這或許是個不存在的問題。編輯不就是改錯字嗎?作者交稿了排個版就能出吧?如果你想惹怒一個編輯,試著對ta說說這幾句話。
對於這類「未完成」的書稿,在進入一百道常規工序之前,還需要加一層編輯工作,我們通常叫做developmental editing。這是編輯「創作」的空間,不同編輯創出的稿子長著不同的樣子。有意思,有成就感,有挑戰。我是不主動挑戰但挑戰來了還挺激動但又堅持不了多久型選手,正適合這種短頻快的戰鬥。一邊磨刀霍霍(對領導),一邊摩拳擦掌(對稿子),帶著演員上場前的焦慮和興奮,我開始琢磨書稿。
要把這部「稿」變成「書」,工作基本分三層:修正、豐富、連接。修正工作主要交給作者,請他對文本做相應的校正和增補,而豐富和連結,就基本是編輯的功夫。
豐富,最容易想到的是往更完整的方向加寫。作為歷史線的常駐編輯,追求歷史的複雜性幾乎是本能式的。但緊張的時間線砍掉了我能想到的所有可能。沒想到走投無路反而導向了一種自由:面對對長征一無所知的香港讀者,尤其年輕讀者(也不能算一無所知,被我抽樣的讀者們知道「兩萬五千里」,有時還會和「十萬八千里」混起來。好吧,取經也算是一種長征吧),講座稿的這種「單薄」恰恰是良性的啊。是由博返約,在數十年的材料爬梳和實地考察中化出最核心最精彩的故事。如果把它按著學術專著的方向改,沒有意義也沒有必要。
講座稿自成一體,但難以單獨成書。一位被我當成「特種武器」常常騷擾的現代史外編輕飄飄地拋出了個主意:劉老師不是整理過一本《紅軍長征記》嘛,可以選一些來做附錄。
《紅軍長征記》
劉統 整理註釋
北京三聯書店,2019
當年毛澤東聽說斯諾要到延安採訪當時還極其神秘(且弱小)的共產黨,認定是一個大好的外宣機會,於是鼓動剛剛結束了長征的紅軍戰士們寫下親歷故事,給斯諾當素材。之後這些故事經過整理、刪節,出過好幾個版本。劉老師這幾年一直在尋找最早的版本,想要恢復紅軍最鮮活最真實的原始紀錄。《紅軍長征記》就是他的成果。
做附錄,主意雖好,但不帶感。
六分鐘後,外編又惜字如金地發來:「設計形式可調整」,「穿插」。我瞬間被這個想法擊中,腦子裡已經可視化地出現了兩種文字質地的編織紋理。有戲。
花了幾個晚上翻完《長征記》裡上百篇紅軍手記,編織的思路變了又變,原先龐大花哨的想法最後擰幹成最紮實樸素的自然紋理:講座中劉統老師轉述的由《長征記》而來的故事,讓親歷的紅軍自己再說一遍。最後摘了近一萬字的《長征記》原文,篇篇精彩生動,是那些被大歷史敘述篩掉了的意想不到的鮮活日常。講座講述+紅軍親述,兩種不同質感的、來自不同時空的文字交織在一起,書撐起來了。
《長征》中的《紅軍長征記》選段
確認這本書可做,我的心定了大半。接下去在書和讀者之間建立連接,引導讀者進入書稿,對我來說則是「唯手熟爾」的工作。常年編出版社微信公號,用無數的下班時間磨練了些developmental editing的招式,最終反哺了我對書的想象以及落實想象的能力(如有)。如何把一堆學術、硬核或雜亂拼貼的素材,變成一篇讓讀者(在手機上)有閱讀慾望和動力的推文,和編一本書有異曲同工之處。
比如這本作者連講四萬字不喘氣的小書需要分段和漂亮的小標題。標題像路燈,在閱讀中給指引、給亮點、給動力、給氣口。最後,所有小標題集合成一張閱讀地圖——我理想中的目錄,既要給讀者清晰的閱讀路標,又能提煉書中高光,同時兼顧邏輯上的一致性和完整性(只看目錄就能掌握長征的大致過程)。
通常我們的作者有兩種,心中有讀者的,和心無旁騖只看自己研究的,兩者各有特點;但如果足夠幸運,會碰上第三種——做過編輯的作者。劉統老師曾編過《中國大百科全書(軍事卷)》,老前輩了,我這點心思一說就通。他決斷乾脆,沒過兩天,就交來分段合理、標題抓人的文稿(他也只花了幾天時間就發來了近萬字的《尋路》繁體版序,似乎寫作從不讓他糾結,和我的左顧右盼形成鮮明對比。我跟同事說,這叫「將軍趕路,不追小兔」,頗符合他的軍人身份)。我根據心中理想的閱讀地圖(和一定的強迫症)再改了一輪,又請合作的香港同事懿穎從香港讀者的角度做了調整。取小標題是一種焦慮又興奮的體驗,像一場考試前的緊張而躍躍欲試,像在超市裡暗戳戳地把手插入米桶中,帶來一種安全壓迫下的刺激。取到喜歡的小標題會暗暗自我欣賞一下,比如:「四渡赤水,情報指路」、「毛澤東尋找出路的三步棋」。劉老師也有非常精彩的標題,文字裡的乾脆節奏是我喜歡卻也學不會的:「哈達鋪看報紙:到陝北去」。
劉統老師在哈達鋪,2006
加視覺元素是另一個拉近讀者的方法。難得的是,劉統老師在重走長征路時拍了很多照片,這些成為書中照片的主要來源。讀者得以在文字之外,以另一種更「直觀」的方式觸摸到歷史。
此外,讀稿時碰到「真想知道當時是什麼樣啊」的地方,想著人同此心,便盡力找了一些歷史圖片以做補充。編輯也是讀者,只不過有機會發揮主觀能動性。
另一個重要的視覺元素來源,是黃鎮的畫。黃鎮是新中國第一任外交官,當年也是長征的紅軍戰士。他在上海美專接受過繪畫訓練,在長征途中隨走隨畫,畫了四五百張,都遺失了,只有25張被人拍成了照片,輾轉交到了阿英(錢杏邨)的手裡,集結成《西行漫畫》1938年在上海出版。
長征組圖 黃鎮 繪
上:下雪山的喜悅
下:磨青稞
他的畫出乎我的意料,隨意又有訓練,粗糙但是生動,沒有宣傳畫的氣息,還有種當代感。有的尺幅不大卻氣勢很足,有的帶了種很難言說的萌感。這種出乎意料也印證了長征並不全是刻板印象中的艱難困苦,也有輕鬆幽默乃至悠閒的時刻。
黃鎮畫被用在了兩處,一是作為《長征記》選段的配圖,原始文字配原始手繪,滿足了邏輯強迫症;二是目錄,為了黏住翻開書的讀者,黃鎮畫的細節也被摳下來放在了目錄上——開宗明義地把這本書的性質廣而告之:這不是一本正經的黨史宣講,而是有血有肉精采生動的長征故事。
說到底,跟刻板印象作對、還原歷史的血肉肌理,這是我從作者那裡接收到、並試圖通過編輯過程放大的信號。
《長征》目錄
最能跟讀者直接說話的地方是腰封。這本書腰封文案的獨特難度在於,如何找到一種官方宣傳之外的方式告訴香港讀者,長征這件事情很重要。一切都關於分寸。已經預想到難度的社長準備在會議室裡陪我大熬特熬,編稿時滿地摸魚的素材突然閃現在我腦子裡:某個很重要的外國媒體曾經把長征評為影響人類進程的大事。如此虛無縹緲的線索(飄渺到社長建議直接放棄),在我的層層壓迫和助理編輯的層層追查下,變成了腰封上最重要的抓手:
美國Life Magazine
「1000年裡影響人類進程的100件大事」
這句話簡直是天降神兵,借了第三方之口,媒體權威性夠高,力度又足夠強勁。感謝Life Magazine,感謝評委會,摸魚萬歲。(附贈一個用不上的玩笑文案:長征,逃跑雖可恥但有用。)
《長征》腰封
話說回來,無論編輯做了多少developmental editing的工作,性質也只是為他人作嫁衣裳——但作嫁衣是一個多麼美好的工作啊,盡自己的力,讓一本書、一個作者以ta最好的樣子被讀者看到。
好嫁衣要合體合適合儀,既錦上添花又不喧賓奪主。所以,一部稿要經過多少道編輯才能成為一本書這個秘密,(如果不是為了交社長佈置的作業,)也許不被注意到更好。
《長征》、《尋路》的各種封面打稿
2021年11月,劉統老師在為我們簽《尋路》藏書票
近期推送:➤ 離開前,西西留下一個短片,和大家告別|西西追思會➤ 紀念|劉統:四渡赤水為什麼要繞來繞去?➤ 逝者|劉紹銘:以誠惶誠恐的「使命感」翻譯《一九八四》➤ 港中大出版社.2022精選書單➤ 紀念|劉統:毛澤東「一生中最黑暗的時刻」➤ 逝者 | 劉統:把這些真實的歷史細節寫出來,是我的責任
你還可以閱讀更多……
在後臺輸入以下關鍵詞,提取過往精彩內容
以及: